销售热线:0574-65338001
客服QQ:761721132
我国气动工业行业现状

气动元件是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实现传动与控制的元件, 是机械设备与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元器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与液压、液力、密封等基础件同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战略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保障,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
我国气动产业于20 世纪六十年代末因第一汽车厂建设才开始选厂,未赶上国家投资建设期,起步基础很弱。“七五”计划开始,气动元件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至90 年代,民营企业崛起,日
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催生了我国气动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又取得长足的进步和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 年国内气动元件产值已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居第四。据欧洲流体动力协会统计,2009 年我国气动产品国内市场销售额仅低于美国0.63个百分点,跃居世界第二位。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我国气动行业已经形成门类基本齐全, 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和自动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
1. 产业规模
我国现有气动企业约1000 多家,主要生产企业35家,比较集中分布在上海、无锡、肇庆、奉化、温州、济南
等地。2010 年,国家认定浙江省奉化市气动产业为“国家气动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据协会30 家(含外资企业) 重点联系企业统计,2008 年职工总数11159 人,固定资产总计14.61 亿元,气动元件总产量1794 万件/台(不含辅件5876 万件),工业总产值50.61 亿元,工业增加值13.58 亿元,利税总额2.66 亿元。全行业粗略统计工业总产值为88.64亿元,内资企业约占40%,同比增长19.7%。
粗略统计,近几年世界气动元件年总产值约70~75亿欧元,约含人民币700 亿元,我国约占12.7%。
2. 产品品种与技术水平
我国内资企业生产的气动元件品种基本上包含了气动各大类产品,即:气源处理元件、气动控制元件、气
动执行元件、气动马达、气动辅件、气动系统与气动机械等,总计有品种约2 200 个,规格约12 000 个(电磁阀未计电压
组合,气缸未计行程组合等).

内资企业产品水平多数达到上世纪90 年代国外企业产品水平, 少数主导产品达到当代国外企业产品水平。方向阀有电控、气控、人控、机控, 通径1~25mm,最小幅宽8.5mm,最低功耗1.1W(DC 24),最高工作频率200Hz;多介质电磁阀通径6~50mm;压力阀有普通型、精密型,调压精度±10kPa,灵敏度±9.8kPa;空气过滤器有普通型、精密型,最高过过滤度0.1μm;油雾器最小起雾流量≤30L /min (通径8mm, 进口压力630kPa); 气缸缸径1.5mm 到320mm, 最大缸径1 350mm,最长气缸4 000mm,伸缩气缸最长14 500mm;工作压力有常规压力,也有高压,可达5MPa;适应环境温度有常温、高温、低温,能适应-50~200℃,最高达400℃;工作介质有压缩空气、水、油、蒸汽及腐蚀性流体等。能基本满足各行业中低端市场配套要求。

3.品牌建设与产品质量
主要生产企业已通过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和欧盟CE 认证。内资企业有省名牌产品20 多种,省著名商标10 多家。
4. 研发能力与创新成果
主要生产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 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 余家。内资企业专职研发人员一般是3~5 人,个别企业达10~20 人。有博士后工作站1 家,省级研发中心1 家。
“十一五”期间,气动行业在航空航天、核电、风电、西气东输、轨道交通、冶金设备、机床、纺织、电子、轻工、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重大装备自主化配套, 打破国际垄断, 取得明显进步和一批科技成果。

初步统计,16 家内资企业已拥有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04 项,外观设计55 项。有12 家企业共58 项新产品获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行业优秀新产品奖》。
1.5 技术装备水平
21 世纪初以来, 主要生产企业已扩建或新建了厂房,更新了技术装备,增加了大批数控机床,加工中心。
数控机床约占主要生产设备的40%, 中小零件加工数控化比例超过80%。
1.6 标准化状况
气动行业标准化工作由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压传动和控制分技术委员会(简称气标委)组织实施。秘书处挂靠在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动标准体系, 建立了以企业为基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结合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体系与相应的工作制度。

现行有效标准51 项,其中国家标准31 项,行业标准20 项,属等同采用国际标准24 项。目前正在制定的
国家标准9 项,行业标准1 项;申请立项的国家标准7项。